书圈
时间: 2024-07-30 03:57:42 | 作者: 书圈
品管圈的应用如火如荼,但是任何管理工具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走样”现象,品管圈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探索一下品管圈应用的时候走过的弯路。
第一个弯路就是主题选择经常受到“上级政策”困扰。上级政策这个概念来源于台湾,主要是当主题无法确定的时候,主题依照上级政策的指示和要求来选定。在品管圈推行中,主题选定是第一步,做一件事开头开不好,过程肯定十分艰辛,结果的质量也无从保证,所以主题的选定不能小看。
品管圈活动的每一期主题主要通过“评价法”来确认,所有圈员依据评价维度对每一个备选主题进行打分,将所有备选主题的分数求和或取平均值,分数最高者当选。用上级政策选定的主题,会出现推行过程中没有办法进行评价,因为没有办法准确定义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它既不能和实际在做的工作挂钩,也不能和科学数据链接;同时很难突出关键指标,更无法用科学的方法给这些指标定权重,甚至是会导致不同圈组、圈员对同一个评价维度的理解产生分歧。
另外,上级政策是指国家的宏观政策,地方区域政策还是医院自身发展政策?这里并没有明确判断。况且,与政策相符并不一定代表领导层对特定主题的重视。所以为了少走这个弯路,品管圈选定的多数主题是在科室内即能解决的问题,不宜提上级政策,在这里建议我们大家可以改为“上级重视程度”,只作为其中的一个指标。
第二个弯路就是一半以上的品管圈缺乏真因验证。什么叫真因验证呢?问题产生的原因看似有很多种,但是真正导致问题的原因并不多,所以对所有原因做验证,找到真正原因的过程就是真因验证。
品管圈的缘由分析常常要圈员以头脑风暴方式,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然后圈员通过投票方式确定相关原因中哪些是要因,最后通过真因验证来确定真正的原因。不过,在推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鱼骨图分析不规范,检查表设计的不全面,这一些都会导致降低获取真正原因的可靠性,实施后极可能效果欠佳,甚至毫无效果。
之前有一家医院主题为“降低四级手术术前访视缺陷率”的改进过程中,圈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确定了“术前未访视”为根本原因之一。可是所有的圈员们没有经过现场观摩,仅靠问卷的方式确定原因,如何能确保术前未访视是真正原因之一呢?所以这样的一个问题的解决一定要做到现场考察观摩,挖掘分析基于现实、现物。
第三个弯路就是对策拟定程序不完整。对策拟定细致来讲包含拟定与分析、评价与筛选、对策整合与排序以及实施计划定制,四个步骤。但是真实的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医院都会省略流程,对策拟定与分析之间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对策评价与筛选重复较多,没有整合分类等等。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很多人在做多元化的分析的时候不是上网搜索之前的经验,就是向其他文献摘录,并没有切实的观察现场工作,自己思考对策。然而,对策拟定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大家发挥自己智慧的时候,也是创新和试错的过程,过于看重之前的经验会限制品管圈真正的作用。我们始终相信群众的力量汇聚能解决很多问题,同时让大家发声,积极献策,对于圈长的考验也很大。
最后一个弯路就是标准化。过程进行的很好,但没标准化形成制度,并及时修订。那么品管圈最终改善质控的目标也就没有很好的方法实现。好的标准化在品管圈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标准化的目的是让对策实施能够长期稳定的维持,但是有些医院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环节,很多类型的标准化缺失都出现了,比如说标准作业说明很简单、无法操作,流程图逻辑冲突、不规范,甚至是不该标准化的反倒进行标准化。好的标准要满足准确性、数量化、现实可操作、能及时修订,这四个方面,所以标准中出现“适当”“加强”“注意”“随时”等抽象词语一定不是标准化,比如说“固定鼻胃管时要小心“,这个“小心”是没有标准的,那这一条标准化就是失败的。
标准中呈现出来的准确性可以用数字、图画和文字共同说明。所以各位医护人能检验你们自己品管圈的标准化做的好不好,比如说动作的角度,频率的次数,间隔的时间,流程等等。另外如果一个标准没有办法修订,比如说流程上的优化,数字的改动等等,这也是标准化不成功的佐证。
科学的工具使用是为了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质量更高,所以希望所有正在进行品管圈和准备实施品管圈的医护人员们,对于上面说的四个弯路尽量少走,让科学工具发挥效用,改善我们的医护工作。
上一篇:山寨App的圈钱圈人套路你避开了吗
下一篇:【48812】“姬圈天菜”刘心悠证明已成婚网上登时哀鸿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