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书圈

山寨App的圈钱圈人套路你避开了吗

时间: 2024-07-30 03:57:32 |   作者: 书圈

  ● 一些不法分子制作仿冒App并通过分发平台生成二维码或下载链接,采取定向投递等方式,通过短信、社交工具等向目标人群发送二维码或下载链接,诱骗受害人下载安装

  ● 在虚假的贷款App上提交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用户数量甚巨,大量受害用户向诈骗分子支付了上万元的所谓“担保费”“手续费”费用,经济利益受到实质损害

  ● 应用市场平台应当承担审查义务,加强审核,如对App进行实名登记,并严格监管;正版官方App应加强监测,一经发现山寨App或网页等立即举报,也要及时对消费的人进行提醒,以防上当

  这款App的名称、图标与度小满金融旗下信贷服务“有钱花”App相同,甚至连服务内容也一致。做生意急需贷款的侯丽没过多思考,便在“贷款经理”的引导下,一步步掉入陷阱。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各类App渗入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各种山寨App也浮出水面,如大量虚假的贷款App并无真实贷款业务,仅用于诈骗分子骗取用户的钱财和隐私信息。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通过虚假App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占所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60%以上。

  这些虚假App都有哪些套路,是如何传播并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又缘何屡禁不止?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围绕这样一些问题展开调查。

  今年6月,侯丽收到一个自称“有钱花”贷款App经理陈先生的好友申请。因做生意急需用钱,她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添加了对方。

  成为好友后,陈先生告诉侯丽,为了冲业绩,他可以帮侯丽申请“有钱花”的内部渠道,无需房车抵押只需身份信息和还款银行卡,就能最高办理10万元贷款。唯一条件是,只可以通过他发送的链接和邀请码进行下载和注册。

  急需用钱的侯丽按照陈先生的指引,下载了一款名为“有钱花”的App,并填写邀请码进行了注册。

  据侯丽介绍,起初她还将信将疑,但看到这款App的logo后,彻底卸下了防备,“App名称、图标和官方‘有钱花’App的一模一样,里面的内容也没什么不同”。

  紧接着,陈先生对侯丽进行了游说:“你属于内部特邀客户,享受贷款利息低、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等福利。”

  听到这些“福利”,侯丽心动了。她在陈先生的指导下申请了5万元贷款,可在最后的放款环节却“出了意外”——“输错身份证号码或者银行卡号,且由于多次放款失败,资金已经被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冻结。”陈先生这样解释。

  随后,陈先生在社交平台上建了一个讨论群,成员包括侯丽及另外一名“客服”。这名“客服”在群里上传了一份“银保监会处理文件”,注明侯丽存在骗贷行为,需要缴纳申请额度20%的保证金证明不是故意骗贷后,才会把贷款和保证金共6万元汇入侯丽的银行卡。

  为了成功贷款,侯丽将1万元保证金打入对方指定的账户。等她再试图联系陈先生和“客服”时,对方已经将她“拉黑”了。此时,侯丽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下载的这款App竟然是“有钱花”App的高仿款。

  侯丽的经历不是孤例。早在2018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站发布《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指出,在虚假的贷款App上提交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用户超过150万人,大量受害用户向诈骗分子支付了上万元的所谓“担保费”“手续费”费用,经济利益受到实质损害。

  为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公安部推出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和宣传手册,其在防范诈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网上热议话题,还冲上多个应用商店下载排行榜第一名。

  但近期竟有诈骗团伙做出了同名高仿“国家反诈中心”的App实施诈骗。这些人打着“国家”的旗号,通过解冻资产、涉嫌经济犯罪需核查资金等话术,步步为营,骗取下载者的钱款。

  针对上述现象,多地反诈中心提示:不要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不点击陌生链接,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及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

  黑猫投诉平台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有相关投诉及企业反馈,一些不法分子会仿冒官方App向消费者实施诈骗,山寨App不仅名称和图标与官方App相近或者相似,甚至点进去连界面都相差无几,主要涉及借款、投资等金融借贷类App。

  “一种套路是通过下载App强制下贷,收取高额利息,或是以提升下款速度、额度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充值会员,实际并无用处;另一种套路则是以索要流水、解冻冻结账号等名义要求添加个人联系方式,冒充正规信贷品牌客服人员,索要用户个人信息并诱导向银行账户转账。”该工作人员说。

  安徽省宿州市公安局埇桥分局桃沟派出所民警杨俊楠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断卡”行动的开展,一些诈骗分子选择通过仿冒App实施诈骗,以假乱真,极具迷惑性,不仅骗取钱财,还可能骗取个人隐私信息。

  杨俊楠曾办理过一起案件,有犯罪嫌疑人通过虚假App超范围、多次收集个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贩卖,1条信息卖1块钱,最后非法获利11万元。

  这条信息倒卖链条究竟是怎样的?杨俊楠举例解释:“犯罪嫌疑人通过虚假App盗取个人精准信息,分析你可能会有哪些需求,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后,再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卖给房地产、教育机构等,形成上下游黑产链条。”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一致认为,虚假App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危害,不仅侵害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权、财产权,还涉嫌骗取流量,为黑产引流,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5月26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2020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称,随着恶意App治理工作持续推进,正规平台上恶意App数量呈下降趋势,虚假仿冒App难以通过正规平台上架和传播,转而采用一些新的传播方式。

  “一些不法分子制作仿冒App并通过分发平台生成二维码或下载链接,采取定向投递等方式,通过短信、社交工具等向目标人群发送二维码或下载链接,诱骗受害人下载安装。同时,还综合运用下载链接多次跳转、域名随机变化、泛域名解析等多种技术手段,规避检测,当某个仿冒App下载链接被处置后,立即生成新的传播链接,以达到规避检测的目的,增加了治理难度。”上述报告说。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任超认为,虚假仿冒App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布和下载App的软件服务提供平台审核不够严格。此外,较低的违法成本驱使虚假App制作者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

  因此,任超建议,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应用市场、电销以及短信等产业链的整治,净化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虚假贷款App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对于应用市场内App的管控,需要监督管理的机构和应用市场公司进一步沟通,并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配合,推动应用市场开展基于牌照的App管理机制。没有牌照或许可的一律下架,有牌照和许可的也要检查App业务是否超出经营许可范围。对于金融类、贷款类App,必须出台关于金融线上服务的立法,将App端的金融服务监管起来。”任超说。

  他同时提到,应用市场平台应当承担审查义务,加强审核,如对App进行实名登记,并严格监管;正版官方App应加强监测,一经发现山寨App或网页等立即举报,也要及时对消费的人进行提醒,以防上当。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则从用户角度提出建议:用户要挑选出正规的官方软件,在手机应用市场或知名商城里下载,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下载软件时,要注意查看对比下载量,官方软件一般下载量比较大,且会有很多用户评论。

  江苏省消保委宣传部徐悦提出,政府和消费的人保护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消费者要逐步的提升警惕意识,审慎分辨内容信息真假,对于涉嫌诈骗、涉黄交易等内容,要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


上一篇:【48812】“设圈”乱象丛生二次元也该照进实际
下一篇:【48812】“姬圈天菜”刘心悠证明已成婚网上登时哀鸿遍野